Justhought讀書會

《心流》如何創造心流體驗?|心流的條件是?🌊|Justhought廣東話好書推薦 EP.5

Season 1 Episode 5

《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今集我哋將深入探討《心流》呢本書,作者米哈伊·奇克森米哈伊提出咗一個令人著迷嘅概念,講述人喺某啲活動中所體驗到嘅極度專注和滿足感。我會分析心流狀態嘅特徵,包括點樣達到高度專注、挑戰與技能之間的平衡、訂立明確嘅目標,同埋有即時嘅回饋。無論你係想提升工作效率,定係希望享受生活嘅每一刻,今集都會提供實用嘅技巧同見解,幫助你更好地掌握心流的力量!記得收聽,一齊探索心流狀態帶來的奇妙體驗! 

————————

出版三十多年暢銷不墜,建基於十數萬筆經驗取樣研究,
提出「心流」概念,並以科學方法加以探索的開創之作。
啟發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運動學、人類學、宗教學等眾多領域研究,
廣泛影響全球文化建構與無數人生命經驗的心理學經典。
啟發《刻意練習》、《異數》與《深度工作力》等眾多暢銷著作,
「羅輯思維」、「得到App」萬為綱譽為:「過去三十年最引人入勝的心理學概念。」
*****

 「心流」是意識上和諧而有序的心理狀態,
 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至極限之時。
 這樣的「最優體驗」對個人產生了什麼影響?又能如何創造呢?

 契克森米哈伊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讚譽他是「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
 四十多年前他觀察到,超過需求門檻的物質條件,再多也不會讓人感到快樂。
 於是,他開始研究擁有創造力或卓越表現的人們,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
 釐清是什麼驅使他們不為名聲或財富,而為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而行動。
 他發現,令人最感美好的幸福時刻,經常發生在
 一個人遇到挑戰他現有能力的事,他專注地將身心能力發揮到極致之時。
 在這種狀態中,人們會忘卻時間與自我,猶如進入「自動運轉」模式,
 由於這種體驗像是自然湧現,所以契克森米哈伊稱之為——「心流」。
 
 ***
 
 決定生活品質的關鍵,在於能夠掌握內在經歷,從而影響自己怎麼解讀現實。
 處於心流狀態時,我們會感覺能夠掌握自身的意識,有目標地行動,
 不只將種種挑戰視為好的契機,也更懂得妥善運用自己的精神能量,
 生活的秩序與心靈的充實不會因為周遭難題侵擾,而時時遭到破壞。

 在這本書中,作者檢視了生命的各個階段與生活的諸多層面,
 詳盡探討心流帶來最優體驗的契機,以及與之相反的狀況,
 帶領讀者認識意識的運作,並學習控制解讀日常事件的傾向。

 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心流」,
 你將能在許多原本意想不到的所在經歷「最優體驗」,
 讓你的潛能與創造力發揮得更好,從而創造
 更快樂、更充實、也更具意義的人生。(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Support the show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Justhoughtpodca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houghtt/

📜Thread:
https://www.threads.net/@justhoughtt

❤️小額贊助Justin 創作更多內容:
https://buy.stripe.com/7sI8ArgOXfAH9Ta7sy


唔知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怎樣才能在你的生命裡面 更好地享受各種活動 提升你的樂趣 成就或者滿足感 這些活動可以是你的日常工作 可以是你空閒時的自由活動 或者是一些興趣也好 答案就是進入心流的狀態 心流 英文是 flow state 它是一種心理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完全投入在某一項活動的時候 會體驗到極度的專注和極致的享受感 也是所謂的最優質的體驗 在聽完這集內容之後 你就會知道更多關於什麼是心流 以及有什麼條件或者因素 可以讓我們更加容易進入到心流的狀態了 歡迎回到 Justhought的頻道 我是Justin 今天想為大家介紹這本書 是心理學的一本經典著作 書名叫作《心流》 作者是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這本書其實已經在1990年出版 時至今日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但這本書依然可以在各大書局的熱門書單中佔一席位 今天就會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厲害 首先要知道心流是什麼 我會先解釋一下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什麼是意識 意識如何運作 以及心流是怎樣的 之後我會和大家探討幾個 讓你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或因素 希望讓大家可以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進入心流狀態 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實 更加有樂趣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什麼是意識 意識的功用就是將外來和內在的資訊提供給我們 令我們可以對這些資訊進行評估和做出適當的反應 外在的資訊可能是感覺和知覺 內在的資訊可能是你的感受或想法 意識就像是感覺知覺感受想法的演算中心 它可以處理和接收不同的訊息 再令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做出適當的反應 另外 意識 還可以創造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訊息 所以我們才會懂得發白日夢和說謊 到底怎樣才算是有意識呢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的意識活動 例如是知覺 感覺 感受和想法 正在發揮作用的時候 我們可以引導牠們的方向就叫做有意識 所以為什麼做夢是沒有意識呢 就因為雖然做夢是夢見了很多東西 但我們是無法引導或控制夢的方向 舉個例子 可能你做夢夢見你的狗被車撞 你可能會透過夢中的視覺看到 也感覺到不開心 在那一刻你可能想走過去看你的狗有沒有事 或者打電話叫救護車過來 但因為你不能針對這件事做任何行為 所以做夢就不叫做有意識 而作者亦都提到 我們的神經系統 在特定時間內能夠處理的資訊是有上限的 如果同一秒有太多的事件進入到我們的意識中 而我們沒有即時處理的話 很快舊的事件就會被新的事件覆蓋了 按照現在的科學推測 我們每一秒 能夠處理到的資訊量是126個bits 如果假設你生命只有70年 我們意識處理到的資訊量 在整個人生只有1850億個bits 而這1850億個bits就是你生命的全部 你每一個想法 每一個記憶 每一個感覺 每一個想做的動作都包含在裡面 所以篩選進入我們意識的資訊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 事實上 什麼資訊進入到我們意識 是直接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品質和內容 很慶幸作者提到 意識可以因著我們的目標而作出改變 舉個例子 你在街上開車 可能會看到很多不同顏色的車 但這些不同顏色的車的資訊根本就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裡面 但是如果 譬如說 你開始留意可能紅色的車 藍色的車 那麼這些紅色的車 藍色的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 雖然這些不同顏色的車的資訊本來就在街上 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刻意地留意 這些資訊是沒有進入到我們的意識裡面 所以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操控主觀現實的自由 因為這些進入到意識的資訊 其實就是直接影響著我們見到的現實 作者就提到 對意識造成負面影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所謂的精神失序 失序就是失去秩序 精神失序又叫做精神熵 英文是 psychic entropy 就是說當進入意識的資訊與我們想做的事有衝突的時候 就會令我們分心而沒辦法實現我們想做的事 書中有個例子 有個男人住在郊區 他的家距離上班的工廠有20英里的路程 他每天都要開車上班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他的車輪胎爆了需要更換 但是他就沒有錢了 要等到下個星期發薪水才有錢更換輪胎 所以他每天上班都很擔心 到底今天回不回到家 明天上不上到班 輪胎會不會爆 如果爆了胎明天怎麼上班 怎樣去換輪胎 這些很多問題就不停在他腦海裡面 令他沒辦法專心工作 情緒都非常低落 這個就是所謂的意識失序 或者叫做精神熵 當這些外來不相關的資訊造成意識失序或者精神熵之後 就會令我們沒辦法聚焦我們的目標 長遠以來就會令我們變得軟弱 而意識失序 的相反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主題 就是所謂的最優體驗 Optimal Experience 或者就是所謂的心流狀態 處於心流狀態的人會覺得 與他們目標一致的資訊會不停地湧入他們的意識 而他們就可以將他們所有的注意力 毫不保留地用於追求這個目標上 也沒有任何精神失去秩序的狀況 很多受訪者在描述心流體驗的時候都會提到 在心流體驗期間好像行雲流水一樣 就像心被一股水流載著一樣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掌握到進入心流狀態的技巧 令心流體驗趨於頻繁 就可以令日常平平無奇的生活都變得更加有樂趣 更加有意義 之後就會談及心流 或者所謂最優質的體驗到底是怎樣誕生的 到底進行不同的活動時 怎樣才能令我們更容易 更好地進入心流的狀態呢 書中的作者訪問了不同體驗到心流狀態的人 有些人可能是攀巖 有些人可能是作曲 有些人可能是業餘運動員 有些人可能是從事不同職業 例如是醫生也好 裝設電線的工人也好 他們都在這些活動中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雖然這些受訪者從事的活動和興趣完全不同 而且他們的文化 背景 社會階級 性別甚至年紀都完全不同 但對他們來說 進入到最優體驗或者心流狀態的精神條件都是一樣的 今天我就抽了其中四個重點跟大家一起討論 分別有匹配的難度 全神貫注 明確的目標 和立即的回饋 首先是匹配的難度 心流體驗通常是發生在一些有點艱難 但有機會成功的事情上 當行動機會與個人能力不相伯仲的時候 我用跆拳道來舉例 如果你現在只是跆拳道白帶 我現在叫你打一個紅帶的人 你會打得很吃力 你完全不會進入心流的狀態 因為你只會被對方單方面地打 對於紅帶的人來說 他也不會進入心流的狀態 因為他根本完全不需要集中他的注意力 只需要很輕易就可以將你打倒 而心流體驗的條件就是難度匹配 當你也是紅帶 我也是紅帶 當我與你對打時 我們就會打得 大家不相伯仲 可能大家對於不同的技巧 搏鬥的技巧 知識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時候 你就可以全神貫注 全副精神 放進這場跆拳道的比賽裡 我們雙方都會很享受這個過程 除了跆拳道這些比較競爭性的活動之外 其他活動都可以透過難度匹配來進入到心流狀態 具體舉個例子 假設你對生物學是完全沒有認知 你不知道什麼是細胞 也不知道什麼是分子 如果我逼你去看一本生物學的經典鉅著 之後解釋給我聽 你就會看到一頭霧水 甚至可能會出現壓力和焦慮 這就是因為你的能力遠遠不及挑戰的難度 另一方面 如果我現在給你一本小學的英文書 你可能就會覺得很無聊了 因為 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挑戰的難度 所以當我們的能力和挑戰的難度剛好匹配的時候 我們才更容易進入心流的體驗 如果我們的能力或者技巧相對於挑戰的難度低很多的話 我們就很容易感到焦慮或者有壓力 相反 如果能力比挑戰難度高出很多的話 你就會覺得很無聊 無論你的能力太高或者太低也好 都不利於我們進入心流的狀態 第二點就是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要全神貫注 所謂全神貫注就是我們的行動要和我們的意識結合 當一個人面對的挑戰逼得他一定要使出渾身解數的時候 他的注意力就要全部投入到這個活動 即是精神上不會出現 其他的資訊 不能夠在我們腦海中出現 意識都被抽走了注意力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的活動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 我們會集中到根本沒有空閒理會其他東西 舉一個例子 我在中學的時候 曾經參加過一個象棋比賽 這個象棋比賽是一個淘汰賽的形式 我第一場就抽到上一屆的冠軍 那時候我完全集中所有注意力在棋局上面 根本沒有空閒留意其他任何東西 下完棋後我才發現 原來當時有很多 很多其他同學圍著我們的桌子去看我們比賽 但在我下棋的期間 我完全留意不到他們的存在 那一刻 其實我所有的精神 已經被投放在這場象棋比賽裡面 可以說是沉浸在下棋當中 這就是所謂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所有進入到我意識的資訊 都與這場象棋比賽相關 這就是進入心流狀態的第三個條件了 到了第三點就是擁有明確的目標 如果你活動的目標定得太過膚淺或者太過模糊 你就很難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舉個例子 在下棋的時候 我們的目標就是想吃掉對方的將軍 在爬山的時候 目標就是攻上山頂 不要掉下去 在整個下棋過程或整個爬山的過程中 我們隨時都知道自己是否達成目標 但如果你的目標定得太過模糊 例如根本不知道要吃掉哪一隻棋子才能贏 或者太過膚淺 例如你的目標可能只是坐在沙發上 不要掉下去 而不是攀山 我們就很難進入到心流的狀態了 所以如果你想透過一個活動進入心流的狀態的話 你應該為那個活動訂立一些目標 一些很明確的目標讓自己知道 你到底何時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去到第四點就是有立即的回饋 立即的回饋就是你做完一件事之後 你會馬上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 作者就用了打網球來做例子 在打網球的時候我們每打完一球 很快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發力如何 角度對不對 有沒有出界 這些就是一些很明確很立即的回饋 讓我們知道我們這球打得如何 你看到打網球其實目標很明確 回饋也很即時 但現實很多活動不像打網球那樣 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回饋 舉個例子就像一個作曲家你要寫一首歌 但在你寫歌的過程你的目標很模糊 到底你這個 作曲不像打網球一樣 擁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回饋 我打錯一球就會出界 有時彈錯一個音符我不會馬上發現 或者像畫畫一樣 到底我這一筆應該用什麼顏色 到底這一筆應該畫在哪裡 作者就提到 這些與創意有關 沒有絕對對錯的活動 不會像打網球一樣 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回饋 這些活動比較難令我們進入心流的狀態 所以想透過創作進入心流狀態的人 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 他們要有強烈的個人知覺 他們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而且他們要將他們的標準內化 即是你在作每一個音的時候 其實你已經要透過自己的標準去判斷 這樣是一個好的音還是一個不好的音 沒有了這種內化標準就很難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總結一下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了幾個重點 首先就跟大家分享了意識是怎樣運作的 什麼是精神熵和什麼是心流狀態 之後也探討了讓不同活動進入到心流狀態的四個條件 分別就是匹配的難度 要全神貫注 有明確的目標 和即時的回饋 如果你覺得今集內容對你有幫助 不妨訂閲和分享給你朋友 我們下集再見 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