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hought讀書會

《金錢心理學》如何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金錢的相對值 vs 絕對值?!🤔|Justhought廣東話好書推薦 EP.27

Season 1 Episode 27

「金錢唔係萬能,但冇咗真係萬萬不能!」
你有冇試過喺花錢嘅時候,明知唔應該亂洗,但就係控制唔到自己?今集我會同大家分享一本超有趣嘅書——《金錢心理學》(Dollars & Sense),由Dan Ariely同Jeff Kreisler合著。

呢本書用輕鬆幽默嘅方式,解開我哋對金錢嘅種種心理謎團,教你點樣睇穿自己嘅「金錢盲點」,從而做出更明智嘅財務決定。

聽完今集,你會學到:

  • 洗錢要考慮機會成本?!
  • 睇錢要睇相對值定絕對值?
  • 點樣避免「沉沒成本」嘅陷阱?

如果你想喺金錢嘅世界裏面,做個精明嘅玩家,而唔係被情緒牽住鼻哥走,呢集內容你千祈唔好錯過!記得收聽,並留言話俾我知,你最想改善嘅金錢習慣係咩!

————————

花錢是每個人天天在做的事
吃喝玩樂、交際應酬、買車買樓
為什麼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
 你知道自己的金錢心理嗎?


 ★★★★Amazon.com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017年最佳商業書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翹楚丹‧艾瑞利「吸金」力作

 想想看:
 你要買一雙中意許久、價值2,800元的跑鞋,店員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再想想看:
 你要買一套家具,要價88,600元。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大多數的人都願意為了第一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第二例再跑一趟。

 同樣都是節省600元,我們的選擇和行為為何不同?

 本書作者丹‧艾瑞利為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誰說人是理性的!》和《不理性的力量》,善於研究人類的種種不理性行為,此次攜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從律師轉行為獲獎作家的傑夫‧克萊斯勒,用詼諧睿智的敘事手法,帶領我們深入人類大腦,探索左右我們對金錢選擇的隱藏性動機。

 •掏錢付現令人覺得痛苦,刷卡卻會讓人買得更多、買得更快、買到快剁手?
 •有些人為了奢華度假豪擲幾萬大洋不心疼,每天卻多花20分鐘開車繞來繞去,只是為了尋找免費的停車位?(是你嗎?朋友。)
 •每個月加薪3萬元或年底一次領36萬元,我們為何會把3萬元拿去繳帳單,把36萬元當成享樂基金?

 生活中充滿各種金錢決策,本書廣泛探討日常議題,從規劃家庭預算、打折特賣、卡債、賭博、房屋買賣、退休儲蓄等,兩位作者揭露我們對於金錢的常見思維,以及在思考金錢時常犯的錯誤,提供具體、實用的建議和忠告,還有一些花錢的小訣竅,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

 金錢並非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但它影響了我們對生活中其他重要事物的價值判斷,包括如何使用時間、管理職涯、珍惜他人、發展關係、使自己快樂,以及了解周遭世界。所以,購買一本可能會讓所有事物變得更美好一點的書,是不是很值得?

真心推薦

「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就別錯過這本書。兩位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把行為經濟學這麼學術性質的主題,變成大家都能看得懂且受惠的書籍。」――《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本書探討我們在投資理財時常見的心理障礙,很少會有一本書讓你在讀完之後,覺得自己真的變得聰明很多,還提供了很多可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訣竅,幫助你改善花錢的習慣。」――《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本書榮獲《商業內幕》2017年最佳商業書籍

「這是一本寶貴的指南……,生動有趣,充滿各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錢故事和忠告,深入淺出地探討一個困難的主題,教我們如何破除金錢迷思。」――《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生動剖析了何以連一些最聰明的人,也經常變成傻子,急著把錢送走……。內容好讀、筆調幽默,教我們如何更留意花錢。」――《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是一本有關金錢決策的有趣指南,高度推薦各位讀者閱讀。」――《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Support the show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Justhoughtpodca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houghtt/

📜Thread:
https://www.threads.net/@justhoughtt

❤️小額贊助Justin 創作更多內容:
https://buy.stripe.com/7sI8ArgOXfAH9Ta7sy


花錢相信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會做的事 無論是衣食住行也好 或者吃喝玩樂也好 通通都要花錢 但在你花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要花這筆錢呢 要花多少錢呢 你是否理性地決定自己到底應該花多少錢呢 聽完今集相信不多不少都可以顛覆你對於理性花錢的認知 你會知道到底我們日常應該怎樣思考花錢這回事 怎樣避開一些常見有關花錢的思維陷阱 令你可以成為一個更理性更精明的消費者 大家好 歡迎回來收聽 Justhought 讀書會 我是 Justin 今集想和大家分享的書 書名叫作《金錢心理學》 英文就是 Dollars and Sense 副標題是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 學會聰明花費 這本書的作者分別是一位行為經濟學教授 Dan Ariely 和一位財經學者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Jeff Kreisler 這本書不是一本教我們怎樣投資 亦不是一本教我們怎樣賺錢的書 而是一本教我們思考怎樣使用金錢的書 這本書會揭露一些我們日常在花錢 或者思考金錢的時候的一些常犯錯誤 你是否真的清楚瞭解錢怎樣運作呢 我們在使用金錢或者所謂的花錢的時候 又應該怎樣才可以保持到理性的思考呢 今集抽了書裏面其中三個重點 一起來看看到底我們平時花錢的時候 有甚麼常犯的思維錯誤 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金錢 才可以令到我們用錢用得更加明智呢 首先想和大家介紹一個 我們花錢的時候應該思考的基本原則 就是所謂的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當我們做了一個決定 怎樣用那筆錢 或者你用了一筆錢去買了一件東西的時候 到底我們應該怎樣做 我們放棄了些什麼其他的選擇呢 我們可能會以為 做一些決策 去做一些財務決策也好 購物決策也好 其實都很簡單的 決定花少許錢 何必想那麼多 簡單複雜化呢 但是作者就說 所有的決策 一旦涉及金錢 就會變得非常之複雜的了 而一旦那些決定 那些決策 變得複雜 變得困難的時候 我們很多時候 就會索性不想了 索性跟直覺 跟習慣 直接去做出這些財務決定 你可以幻想一下 你眼前有兩個果籃 一個果籃 就有幾個蘋果 另一個果籃 就有幾個橙 如果我現在說 我送其中一個果籃給你 在任何時刻 你都很清楚知道 自己到底想要哪一個果籃多一點 例如你喜歡蘋果多於橙 你就當然選擇蘋果了 但是隻要這個決定 一旦涉及到金錢 例如蘋果是八元一個的 而橙則是六元一個 那你就要想 到底我是否應該買蘋果 蘋果比較貴 雖然我喜歡吃 蘋果的果籃裡可能有四個 橙那邊可能有五個 那你就開始要計算了 8 x 4 = 32 6 x 5 = 30 蘋果會少一個 大概兩元 那你就要想你手頭上有沒有這麼多錢 需不需要找零錢 待會還有沒有其他東西要買要消費 而最最最重要 就是你要考慮到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的是 當你拿了這筆錢來買蘋果之後 你就沒得拿來買橙了 當然在這個情況 只有兩個選擇給你 一是蘋果 一是橙 所以考慮機會成本都相對上 比較簡單 但是在現實世界考慮機會成本 就會變得相當之複雜 例如如果用了五十元去買一杯咖啡的話 我這五十元就沒辦法 吃一餐午餐 沒辦法用來買幾條香蕉 香蕉 同時也沒辦法 在這個自由市場 以50元的價錢去換取所有相應價值的其他選擇 其實大部分人在作出財務決策的時候 都沒有考慮過機會成本這件事 我們往往都很短視 只追求眼前的利益 我現在想吃便吃 現在想買便買 我們應該要考慮到 如果我現在用了這筆錢 無論是100元也好 1000元也好 10000元都好 到底我放棄了其他什麼的選擇呢 我自己覺得你沒可能每一次花10元5元都好 例如是搭個地鐵 買包糖 買個包 都要考慮機會成本的 這樣的話我們會很累 但是希望當大家下次處理一些大金額的財務決策的時候 嘗試不要只考慮眼前的得益 不妨也考慮機會成本 到底你現在買了這一件東西 未來失去了什麼的機會呢 相信這樣可以有助大家做到一個更好的財務決策 說完用錢的大原則之後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用錢時一些常見的思考謬誤 就是當我們用錢的時候 往往只會看相對值 往往只會看percentage 而不是看絕對值 舉個例子 你現在想買一本記事簿 在你樓下商場的文具店 一本記事簿的售價是50元 但是隻要你多走兩條街 去到家裡附近一個比較平民的屋邨文具店 20元就買到這本記事簿了 足足便宜了30元 那你會不會因為便宜了超過一倍的價錢 就選擇多走兩條街去買這本記事簿呢 當作散散步 又能省錢 多好啊 相信很多人都會 但是突然之間你記起了 除了記事簿之外 你還需要買一套露營套裝 這套露營套裝 在你樓下買 假設就需要6330元 但是如果你多走兩條街 回到剛才的屋邨商場的露營專門店買 就只需要6300元 這次你會在樓下買 還是你會多走兩條街去買呢 相信很多人看到只是差30元 便不會選擇多走兩條街 索性在樓下買就算了 在這兩個購物情境裡面 看似不同 但其實實際上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在這兩個情境裡面 所面對的選擇都是 到底多走兩條街 可能10分鐘的時間 去換取一個便宜30元的折扣 究竟這個選擇值不值得 但是我們多數人 便不會用絕對值去考慮這個問題 而只是用了相對值去考慮這個問題 我們只會想到 30元 相對上 在一本50元的筆記本上面 便宜了超過一半 但是這30元 在一個6000元的露營套裝上面 連1%都便宜不到 為了這不足1%的折扣 而花費我10分鐘的時間 就相當不值得了 而我們往往就會失去了一個 用絕對值去看錢的能力 那我再舉一個例子 假設你用十萬元買一輛新車 車行的推銷員就問你 你是否要多付四百元在車上多裝一台CD播放機 可以播放CD 音質也很好聽 你可能想也不用想 心想 我都花了十萬元買車了 再加四百元 是小事一樁 但是如果你在路邊遇到一個推銷員問你 要不要用四百元買一台CD播放機 你就會考慮了 我平時不太聽CD 買了CD播放機又要找地方放 我自己又沒有很多CD 又不太聽歌 等等等等 很多不同的因素 到最後 可能你根本不會買這台CD播放機 因為對你來說 用四百元買一台CD播放機 根本是一個不明智的消費選擇 再次驗證了 我們人類在思考金錢的時候 只會考慮相對值或者百分比 而不是考慮實際金額 也就是絕對值 剛剛這兩個例子 你都會看到這些財務決策 看似合理 但實際上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抉擇 但如果我問你做一些決定容易嗎 其實是相當容易的 換言之 我們在很容易 可能根本自己也不察覺的情況下 就會做了一些錯誤的財務決定 之後想和大家再介紹一個我們思考金錢的時候的常見謬誤 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就是當我們將時間和錢 投資在一項東西上面之後 就會令我們覺得這東西價值很高 令我們難以去捨棄這一項投資 我們會不想失去我們投資的心血 縱使最後可能沒有成效 或者沒有一個好的結果也好 我們都會想繼續下去 我們用書中的例子來解釋一下 假設你是一間汽車公司的CEO 你現在計劃用一億美元去研發一款新車 現在公司已經投資了九千萬 差不多就研發好這款新車了 一款全新的電動車 但突然之間 今早上一上班 你聽到一個消息 就是你的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一款 新的電動車 而這架電動車比起我們推出的型號 是更加環保 更加省油的 現在問題來了 到底剩下的一千萬 我們還需不需要投進這個投資項目裡面呢 你還會不會抱有一絲希望去想 到底消費者 會不會選擇我們這架更加不環保 更加耗油的電動車呢 好 那再假設另一個情景 現在你也是這家汽車公司的CEO 但這次研發新項目的 總資金只需要一千萬美金 而且我們公司還未開始研發新項目 一塊錢都還沒開始投資進去 正當你打算簽名 正式開始 我們去研究這個投資項目的時候 突然之間就傳來了一個消息 你的競爭對手已經成功研究了一款 更加環保的電動車 你還會不會投一千萬進去研究這款新車呢 在上述兩個例子 其實我們要面對的決策是一樣的 到底我們還會不會投資一千萬 去研發一款新的電動車 而對手的電動車已經比我們更加環保 更加出色 很大機會這一千萬是會付諸流水的 但偏偏我們人類在做一些財務決策的時候 就會考慮到沉沒成本 就是在第一個情況的時候 我們很難去忽略我們已經投了九千萬進去 多數人就會繼續將一千萬 投入這個投資項目裡面 但在第二個例子 因為我們一塊錢都還沒投進去 所以大部分人都可以直接放棄這一個投資項目 但無可否認 要保持理性 要保持不考慮沉沒成本去作出決策 是非常困難的 而捨棄沉沒成本這個課題 絕對不單只是應用在我們財務決策上面 你有沒有想過可能在你工作上 在你的職業生涯上 或是在你的關係上 你的住屋上 或是你股票上等等不同的範疇 其實我們都是被沉沒成本所束縛著我們 當你想轉工的時候 可能你會說 這份工作我都做了很多年了 對公司也好 同事也好 都有點感情 就這樣離開公司 先想想吧 或者當你在關係上要作出一些決定 例如我想跟那個女生分手了 你又會不會想 我跟她都交往了五年了 就這樣分手好像很可惜 又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生活 又要跟家人朋友去解釋 或者當你讀大學讀了兩年想轉科系了 你就想 我在這裡讀了兩年了 現在才轉科系 那不就浪費了頭兩年的學費 時間和心血了 不如繼續讀完這個科系算了 上述幾個例子 你都不難發現我們太容易考慮沉沒成本了 而我們之所以要忽略沉沒成本 是因為我們不應該聚焦在過去一些已發生的事實上面 相反 我們應該聚焦在未來 到底在未來 我們應該做什麼的選擇 做什麼的活動 才能為我們帶來最大的價值呢 今天抽出了這本書其中三個重點和大家分享 分別是我們花錢的時候應該考慮機會成本 我們應該考慮金錢的絕對值而不是相對值 以及在我們花錢或者人生不同的決策上面 我們應該放棄沉沒成本 其實這本書還有很多其他精闢的觀點 例如為什麼用信用卡會令我們更容易花更多的錢呢 或者我們應該儲多少錢才退休呢 我們要做事做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停呢 我也相當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其實錢對於我們的生活 對於整個世界經濟 或者對於整個社會都是非常之重要 但是奈何要理性地去思考金錢 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畢竟在坊間或者教育制度裡面 我覺得這類型的教育真的不多 因為如果這些教育普及了的話 我們就更難去代入 商人的消費陷阱 當你不消費的時候 經濟就不會增長 這個絕對不是社會樂見的結果 但我希望大家聽完這集之後 都可以嘗試理性地思考自己怎樣花錢 在每次打開錢包之前 好好想一下這筆錢是否應該花 又有沒有真的理性地去消費 如果大家有興趣 之後都可以再多說一些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這集的時間就到這裡了 如果你也喜歡這集的內容 不妨按讚 訂閲 或者分享給你的朋友 那我們下集再見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