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hought讀書會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 》|關注 「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有用嗎? !|如何有效地溝通及教導人?🧘‍♂️|Justhought廣東話好書推薦 EP.33

Episode 33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作者:古賀史健,岸見一郎

————————

「擺脫受害者思維,人生先真正開始!」

你有冇試過喺關係入面不停咁覺得:「係佢太可惡」「係我太可憐」?結果困喺情緒圈度走唔出去?今集我會同大家分享《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一本唔只講道理,而係真正教我哋「由今日開始點樣走下去」嘅書。

呢本書突破咗第一部常講嘅「可惡的他、可憐的我」呢種二元對立,提醒我哋:只係了解原因仲未夠,更重要係——今後應該點選擇?點行?作者透過哲學式對話,帶我哋由責怪與受害感中抽身,開始學習建立橫向嘅夥伴關係——不再以上下尊卑去看人,而係以平等、互相尊重嘅方式相處。

聽完今集,你會學到:

- 點解關注「可惡的他/可憐的我」只會令你卡住不前?

- 咩係真正嘅「橫向關係」?點樣代替傳統縱向嘅尊卑思維?

- 點樣擺脫受害者模式,把焦點由「過去」轉向「今後」?

如果你曾經因為人際衝突而覺得好累、或係經常陷入自我責怪與委屈之中;如果你好想學識點樣喺關係裡面保持界線同尊重——咁今集內容你一定唔可以錯過。記得收聽,並留言話我知:你生活中最想改善嘅「關係模式」係邊一種?


————————

■《被討厭的勇氣》正宗續集 + 完結篇,再度讓人生為之一變!
■中文版獨家,兩位作者特別撰寫〈致臺灣讀者序〉!
■深度探討《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許多概念,讓阿德勒的思想更具實踐性!
■若說《被討厭的勇氣》是了解阿德勒思想的「地圖」,本書就是帶領你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之路的「指南針」!
■《被討厭的勇氣》日韓均熱銷破百萬冊,臺灣連續100週高踞排行榜,熱銷40萬冊以上;雙書全亞洲熱銷破350萬冊,紀錄持續更新中!

 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讓人生再度為之一變!
 ◆人人都誤解了阿德勒。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愛,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決定。
 ◆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勇敢去愛吧!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
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能得到幸福。

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只不過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的。

睽違三年,辭去大學圖書館工作、成為國中老師的年輕人再度來到哲學家的書房。
這些年,他在教育現場實踐阿德勒理論,卻備受挫折,如今正為是否該放棄而苦惱不已:

「阿德勒的思想是一場大騙局,甚至是會帶來毒害的危險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是不經用的論點、流於空泛的理想論!」

對於年輕人的控訴,哲學家表示:「是你誤解了阿德勒。」

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幸福之路?而阿德勒所歸納的結論──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究竟又是什麼?

如猛藥般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哲學問答,再度揭幕!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陳志恆(輔導教師、《此人進廠維修中!》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勇氣再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是為了讓讀者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綜觀阿德勒思想,也就是宛如「地圖」般的一本書。另一方面,本書則是為了能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人生的「指南針」,意即讓我們知道如何朝著前作所提示的目標前進,也可說是行動方針。──岸見一郎

《被討厭的勇氣》論及人生中的多項課題,其核心的關鍵提問可說是:「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相對於此,本書所要探究的問題則是:「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古賀史健

讀者好評:果然是名著!

◆最戳中我痛處的,是完全否定「命運」這回事。「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開創的」,讀過這本書之後,應該沒有人的人生仍絲毫不為所動吧?

◆從根本來說,本書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都是有如猛藥般的書。

◆在內容上,本書對於前作《被討厭的勇氣》中所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重點之一──人生任務和社會意識有更深的探討,對於工作的目的,也讓我豁然開朗,不但很合理,更讓我對工作的態度有了改變。

◆本書的關鍵詞是「教育」和「愛」。所謂的教育,並不是由教導的一方去鞭策,而是教學雙方互相學習、共同育成。個人也是一樣,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尊重個人才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整個社會都會大大地往好的方向改變。

◆已經購買前作的人,務必再續讀本書;還未讀前作的人,也請務必連前作一起讀。本書有許多和教育相關的內容,特別推薦教師們閱讀。

Support the show

❤️Payme小額贊助Justin 創作更多內容:
payme.hsbc/justhought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Justhoughtpodca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houghtt/

📜Thread:
https://www.threads.net/@justhoughtt


你會否經常因為別人的錯誤 別人的行為令你感到很煩惱 這些錯誤 這些行為會否阻礙你達成你的目標 我們在不同的羣體 無論是學校 公司 或家庭也好 又如何建立友好的關係 這集就和大家一起探討阿德勒心理學 一起解答這些疑問 大家好 歡迎回來收聽 Justhought 讀書會 我是 Justin 這集和大家分享的書名是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作者是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副標題是 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其實這本就是 被討厭的勇氣 的續集 第一本 被討厭的勇氣 我都在頻道一開始第一條影片介紹過 其實這兩本書 其實這一集是在講解阿德勒心理學 上一集的重點是我們要學會課題分離 要學會分離別人的課題與我們自己的課題 別人的課題就不需要關注 我們做人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不要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同和滿足別人 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 而這本書更多是講述在實踐上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如何獲得幸福 這一集我選了書中其中兩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一起來看看阿德勒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如何實踐出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人聊天或傾訴時 你會發覺都離不開兩個話題 那兩個話題叫做可惡的他與可憐的我 當我們與別人聊天或訴苦時 要麼就說 看別人對我們有多差 有多可惡 做了甚麼過份的事 要麼就說我有多可憐 多慘 多受盡委屈 一些例子可能是聽到別人說 如果不是他 我早就怎樣怎樣 或者會說我現在這麼慘 淪落至此都是因為他 為什麼我們經常這樣說 原來亞德勒心理學指出 如果我們將自己包裝成為受害者 包裝成為被傷害的一方 就可以完美地逃避責任 上集和大家說過 也不是上集 是介紹被討厭的勇氣1的時候和大家說過 亞德勒心理學主張的叫做目的論 和弗洛伊德主張的決定論是完全不同的 弗洛伊德的決定論是因為A所以B 因為我從小到大數學基礎很差 所以我數學科考試就考得不好 而亞德勒提倡的目的論是 因為你想達成B這個目的 所以用A來解釋 作為一個藉口 套用剛才的例子 因為我不想面對温習數學這個問題 所以我會用我數學底子不好 作為一個藉口去達成目的 而亞德勒心理學的重點 就是提倡我們的人生不是由過往決定 不是由別人決定 而是全部由自己 由每一個當下的我去做決定 而當我們面對困境的時候 如果我們怪罪他人 在說可惡的他 或者在說自己有多慘 在說可憐的我 其實就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 例如我可以說 因為他某些行為阻礙了我 令我無法成功做到這件事 只要我這樣說 我就可以將我的失敗 我的不成功 歸咎於他人 歸咎於那個人的行為 或者那個人的阻礙 換句話說 只要我們將自己放在 所謂可憐的我這個位置上 我就可以將 改變的責任這個球丟給別人 丟給可惡的他 我們可以說因為他這樣 我才有這麼悲慘的結果 而我們就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 不需要付出任何痛苦 去作出犧牲 作出改變 我們面對困境其實應該怎樣做呢 阿德勒說當我們和人傾訴的時候 這些話題就像一個三角柱體 三角柱體向著我們的兩面 就是可惡的他和可憐的我 而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就是三角柱體的背面 我們要轉一轉三角柱體 那一面寫著今後我們應該怎樣做 我們每次和人說完可惡的他和可憐的我的時候 我們得到的回饋 很可能都只不過是 真是辛苦你了 或是錯不在你 他真的很過份 當我們聽到這些說話時 可能可以給予我們一時的慰藉 例如你跟同事小明聊天 小明也說是他不對 或者你會說很喜歡跟小明聊天 現在心裡也舒服一點 但我們要想一個問題 如果明天也發生這個情況 如果後天也發生這個情況 我們是否每一天都找小明傾訴 去尋找一些短期的慰藉呢 每一天都是跟小明傾訴 他有多壞 我有多慘 這樣的行為是否真的能幫助這件事呢 如果你想實踐亞得勒心理學 實踐到目的論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就是把命運的主導權 拿回自己的手上 我們要想想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去避免這個悲劇 去避免這個不如意的情況 是的 說到可惡的他的時候 我們未必有能力去改變這個世界其他人的行為 我們也不需要改變 因為 這是他們的課題 當我們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時 真正要做的是思考一下 到底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去避免下一次再發生這種情況 我們與其怪罪別人 是的 他借了我的錢不還 導致我現在這麼窮 那不如我們思考一下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賺更多錢 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令自己不會這麼窮 又或者下次有人向我借錢的時候 我應該如何應對 當我們做出新的選擇時 就算其他人不改變 就算環境不改變 其實我們都可以活得更加自由 更加幸福 有個比喻我覺得很貼切 相信大家都玩過 鋤大D 現在玩鋤大D 牌已經派了 每個人的牌一定不同 有些人的牌很好 有些人的牌很差 牌派下來 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 有些人的人生生來就很順利 有些人則充滿逆境 但是我們不會因為這副牌 一手牌排得不漂亮就不玩這一局大老二 這手牌排得這麼差 我索性不玩了 或者直接棄權了 相信你玩大老二的時候都不會這樣 真正應該想的是 我們怎樣可以輸最少 可以盡你能力打好這十三張牌 就像我們面對困境 不是隻怪罪可惡的他和可憐的我 為什麼我這麼慘 這手牌排得這麼差呢 而是努力去想之後應該怎樣去打這手牌 所以下次大家面對一些困境的時候 除了講別人有多壞 有多慘之外 都可以想一想我們應該做什麼行動去改變這個現狀 下一個想和大家探討的重點 就是在一些縱向的尊卑關係裡面 怎樣才可以做到一些 有效的溝通 所謂縱向關係 就是例如父母和小朋友 上司和下屬 或者老師對學生 都是其中一邊有絕對的話語權 子女應該聽從父母的話 學生應該聽從老師的話 下屬應該聽從老闆或上司的話 阿德勒心理學提倡 擁有話語權的一方不應該以賞罰來進行教育 可能你會感到好奇 表現得好不應該稱讚嗎 表現得不好不應該責罵他嗎 首先說說為什麼不應該稱讚他們 當一位老師稱讚一個小朋友的時候 阿德勒認為這些稱讚會在羣體之間引發競爭 當一位老師稱讚其中一個小朋友的時候 其他小朋友會為了爭奪老師的稱讚和注意力 將其他小朋友視為仇敵 為了爭奪老師的稱讚及注意力 必須贏過其他小朋友才行 在學校裡小朋友可能會做出脱序行為來吸引老師注意 因為有些小朋友無法得到老師的稱讚 他們可能會故意搗亂 做出一些行為以吸引老師的注意 所以你不難察覺到有些小朋友面對特定的家長或者老師 可能會特別頑皮 特別引人注意 而除了在學校 其實公司也是一樣 有些員工可能為了爭取表現 得到老闆的認同和稱讚 可能會在其他同事背後說某個同事的壞話 中傷別人 甚至在老闆面前邀功 搶功勞等等 為的就是可以在縱向的尊卑關係中脱穎而出 而這些脱序行為對於整個羣體 無論是教室也好 家庭也好 公司也好 其實都不是一件好事 我也見過無論是學校 公司也好 都有這類人存在 好了 那你說稱讚不行 責罵也不行 做錯事也不應該責罵 原來阿德勒就說 當我們小朋友做錯事 或者我們下屬做錯事的時候 我們是不應該責罵他們 不應該罵他們 因為這些責罵 其實是一種暴力的溝通手段 使用暴力去溝通 往往都是成本最低 最輕鬆的一些溝通手段 如果你是縱向關係的上級 也就是你是別人的老闆 上司 老師或者父母 你應該做的是教導他們 而不是去責罵他們 而教導的本質 就是用一個理性的方式與他溝通 而不是充滿情緒地大聲叫罵 可能公司或者學校會少見一些 但是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 我和這個小朋友溝通太過麻煩 我倒不如直接用憤怒作為我的武器 直接對他破口大罵 甚至是打他打到他害怕 看他下次還敢不敢這樣 但是充滿情緒地罵人 其實是一個非常不成熟的溝通方式 小朋友被你罵完之後 不但不覺得心服口服 而且欠缺溝通 不理解背後原理的他 可能會繼續再犯這些行為 所以在這些縱向的尊卑關係裡 與其用一些稱讚和責罵的賞罰方式 阿德勒就提倡我們將這些縱向的尊卑關係 改為一些橫向的夥伴關係 即是老師和學生是夥伴 父母和子女是夥伴 上司和下屬都是夥伴 在一個夥伴的關係裡 大家都會以一個合作的關係去經營這個團體 大家都會互相尊重互相鼓勵 就算小朋友做錯了事 你不是責罵他 而是與他理性溝通 從旁協助 解釋給他聽或者給他建議 阿德勒認為有競爭的地方必定有謀略 而有謀略的地方就會引致不當行為 所以如果你想最大化團體的收益 我們應該保持一些橫向的夥伴關係 而不是透過賞罰與其他人保持一個 縱向的尊卑關係 今天與大家分享了兩個 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倡的重點 分別是不要只關注可惡的他與可憐的我 應該在困境中思考我們今後該怎麼做 以及與你的孩子 學生 下屬或員工 建立一些橫向的夥伴關係 而不是縱向的尊卑關係 比起第一集 這本書多了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探討 例如這本書的後段還分享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工作的任務 交友的任務與愛的任務 如果大家有興趣 很推薦大家可以閲讀這本書 這一集的時間就到這裡差不多了 如果大家喜歡這一集的內容 不妨按讚 訂閲並分享給朋友 我們下集再見 拜拜